電力需求側管理是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手段,而電網企業是節能減排重要的實施主體,增強電網節能服務的實力,將直接影響整個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。未來,中國的節能服務市場非常廣闊,競爭也愈加激烈,《亮報薌欽叨蘭易ǚ妙2┠茉粗強獾母嘸蹲裳專家雷德威先生,他表示,電網節能服務產業要開拓更多業務,人才和資金是發展的關鍵。
國外制定成本回收等激勵機制
《亮報》:國際上的電力節能服務公司是如何開展需求側管理的?效果如何?
雷德威:在這方面,美國有廣泛的經驗。在美國,節能服務公司絕大多數是由電力公司或電力O司的下屬企業創辦的。
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,電力公司開始開展降低用電需求的工作。正值美國經歷了兩次能源危機,節能的需求越來越大,美國聯邦政府通過了幾項立法,鼓勵電力公司開展提高能效和降低高峰用電需求的工作。1978年實施“公共電力公司監管政策法案”,要求各州監管機構在制定電力零售價格時考慮這些能效項目的影響。
20世紀90年代初,美國正式啟動電力公司的節能計劃。1993年,為開展能效項目,電力公司共花費了近20億美元。但在接下來的幾年中,隨著電力市場的重組,電力公司為降低成本,削減了節能項目的經費,在能效方面的支出開始下降。直到2000年,電力公司能效項目支出又開始出現增長。
美國開展能效項目的效果顯著。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,1992年至2006年,美國的電力公司實施的能效項目減少了約1%的電能消耗,考慮到以后若干年的節電效果,累計節電量可達到2%。
此后,美國的一些州立監管機構要求,電力公司在投資新建發電廠或從獨立發電廠批發購電之前,必須要開發所有符合成本效益的節能項目。
由于監管機構已經建立了若干的有效機制,美國的電力公司能夠從能效項目中盈利。美國多個州推出了一些成本回收機制,如允許電力企業提高電價,或者增加附加費項目,以便回收節能項目的成本。
比如,有些監管機構將零售電價格提高以負擔能效項目的支出,或向取得一定節能績效的電力公司提供財政獎勵;有些監管機構還通過實施相應的監管機制,將電力公司的收入與銷售電量脫鉤,以避免電力公司因為減少售電量而影響收入。
《亮報》:在電力需求側管理方面,國際上有什么樣的經驗可以和中國分享?
雷德威:據我所知,電力需求側管理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實施項目比較多,具體方式是電力公司用“電費賬單融資”的方式降低客戶用電量,實現節能減排。
美國的“電費賬單融資”有兩種方式,一是所有客戶買單,另一種是誰改造誰買單,不同的電力公司會在各自管轄的區域實行不同的方式。我個人認為,誰改造誰買單是不錯的融資方式,不論對實施改造的公司還是客戶來說,都有好處。對客戶來說,雖然節能改造之初,電費賬單上的費用會有一些增加,但隨著用電量的不斷增加,節能改造效果會逐步顯示,電費賬單上的費用將逐漸減少。對實施改造的公司來說,必
然也能從客戶節省的費用中獲得收益。在用電量逐步增長的大趨勢下,長遠來看,前期花一點費用進行節能改造,要比什么都不做劃算。
在國外,安裝裝置用來感知用戶負荷變化,也是電力需求側管理的一種手段。這種裝置具備智能通信的功能,能夠隨時感知用戶負荷的變化,與中國的智能電表功效一樣。
市場競爭激烈,三項能力待提高
《亮報》吣如何評價中國的節能服務市場?
雷德威:2004年以來,中國的節能服務產業強勁增長,節能服務公司(以下簡稱ESCO)的數量迅速增加,從2005年的90來家增加到2010年的800多家,2011年又猛增到3900多摺
1995年到1996年期間,在世界銀行的支持下,中國在北京、遼寧和山東成立了三家合同能源管理示范企業。這三家以合同能源管理為經營模式的企業,搭建了日后中國的ESCO廣泛遵循的經營模式。2004年到2005年期間,中國的ESCO在合同能源管理上的年投資超過2000萬美元,2006年6月甚至達到了總投資1.81億美元。
未來,中國的節能服務市場非常廣闊,但隨著ESCO數量的增多,競爭也將變得激烈。ESCO必須餃瞬排嘌和融資渠道上下大力氣,如果未來能解決好這兩個問題,中國的ESCO將會越來越好。
針對中國的整個節能服務產業現狀,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借鑒國外經驗。
首先,國內用能企業對節能改造的認同需要進一步加深,消除他們對合同能源管理的誤解。政府、相關機構或ESCO可以多對用能企業進行一些培訓,讓他們明白節能服務改造的理念、價值和必要性。實際上,用能企業實施節能改造的好處非常多,可以增加能效,降低企業的能源成本。
其次,ESCO要有能力進行融資。資金對于ESCO來說是非常重要的,關系到ESCO項目的延續性。應該努力拓寬ESCO的融資渠道。
最后,專業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要。節能服務行業是技術密集型的產業,要成功經營ESCO,需要有各種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,比如節能技術、銷售業務、市場拓展等。
電網<能服務公司優勢劣勢并存
《亮報》:請您分析一下電網公司下屬節能服務公司的優勢與劣勢?對此,您有何建議?
雷德威:<中國,政府對ESCO的扶持以及對合同能源管理的財政獎勵政策,鼓勵了電網企業建立自己的ESCO,從而更好地完成《電力需求側管理辦法》中規定的兩個千分之三的目標。
據我所知,國家電網公司在其覆蓋區域的27個省都成立了ESCO,部分ESCO還取得了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的備案資格,技術雄厚的電科院還建立了一個能效服務平臺,共同研究能效政策和技術,開展能源審計。與此同時,南方電網公司也成立了一家全資的ESCO,通過建立能效電廠的方式,實施綠色照明、推廣節能設備和家用電等措施,全面開發客戶的節能潛力。
總的來說,電網公司下屬ESCO優勢很明顯,它們與客戶有著天然的緊密聯系,并擁有很高的信譽度,客戶用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電網公司。而且,他們掌握客戶網絡,在電力節能市場中資源豐富。
但隨著眾多ESCO的成立,電網公司下屬ESCO的諸多劣勢也浮現出來。我在2011年~2012年期間做過相關研究,發現這些公司發展緩慢,存在資金不足、缺少項目、內部審批流程復雜和繚閉釁咐難等問題。
對此,我有五點建議。第一,為用能企業提供教育和培訓,推廣合同能源管理的理念和操作方法;第二,為ESCO提供充足的資金,使ESCO能夠順利為用能單位開展節能改造;第三,為ESCO人員提供包括技術、業務和財務等全方位技能培訓;第四,與具有專業技術和知識的外部專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;第五,根據電力節能服務公司和其合作方的技術能力和特點,做好面向項目單位的市場營銷工作。其中,我認為人才和資金是至關重要的,未來應該在這兩點上多下功夫。